第85章 请教 (第1/2页)
方一凡道:“
孙先生可知,农家多有完不了税,举家逃亡的,或者直接做了匪人的。
如今我这里收到了协查行文,都有几十桩。”
孙在田摆了摆手道:“
确实。巡抚大人当然也知道。
可是巡抚大人,只能剿匪,却没有办法去避免匪人的新增。
巡抚也没有办法绕过县州,去直接管理百姓。
所以,这件事,在巡抚大人那里,只有一条路:只能剿;
而要杜绝匪患的根源,这条路,在县里。”
方一凡道:“又要强行摊税,又要不激化百姓,这有点难!”
孙在田笑道:“
难,肯定难。但是,难,也不是说没有办法解决。
这个解决之道,一个是要看人;
一个是要看具体的县情。
今天,我不妨再说细一点,方大人尽可参详。”
方一凡道:“愿闻其详!”
孙在田道:“
今上御极已有二十二年,
于政务上,多是勤勉。
所以,皇上不会毫无道理的就往下派税。
虽然,北边兵患,西边旱灾,国库日虚,可是增加的税赋,并不离谱。
也就是说,应该在百姓可以承受之内。
碰到好年景,百姓手头上还会有盈余。
日子可以过得下去。
谁也不会自毁江山,自掘坟墓。对不对?”
方一凡点点头,认同了孙在田的这个说法,
虽然碰到不靠谱的皇帝,确实会不顾百姓的死活。
可是当今的皇帝,倒还是明主,了不起就是修个皇陵,
花几个钱,其也的钱,都是用在了边患和救灾上。
政治清明,这就是没有大乱的基础。
孙在田道:“
所以,朝中收税,十中只取其一,或二;
不会取到三或四。
可是,这到了地方上,就有问题了。
就拿吴县来打比,吴县十来万人,按说每年要缴粮一万石上下,
可是国朝如今加税已经达到了二万多石。
多吗?多,却也不是绝对的多。
二万多石粮,其实也就是两万多两银子。
我听说,方大人新来吴县,钱员外一出手就是十万两,
这笔钱,都够吴县完四年的正税了。
所以,从数额上来说,不多。
摊到每个人的头上,也就是二钱银子不到。”
方一凡静静地听着孙在田说,孙在田说的很细,很多都是他没有想过的层面。
孙在田道:“
现在问题来了,不多吗?
其实不然。为什么?
因为,虽然有这么多人,却不是这么多人都在完税。
那些有功名的人,是不需要完税的。
但凡是有秀才功名以上的,国朝有约,可以不必缴税。
所以,很多小田主,小地主就投田到这些举人秀才名下,
自愿成为‘佃户’,其实就是为了避税。
这种情况多了,原本一亩地要摊一钱银子,现在一亩可能就要摊五钱了。
吃亏的,永远是小老百姓。
那些有特权的人,永远不用缴税,只会越来越富,
小老百姓只会越承担越多,最后,只得卖地,依附,愈演愈烈。”
方一凡点点头,心道:
这孙在田看得明白。
这其实是很多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。
大地主不断的圈地,小家民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