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章 拉拢 (第2/2页)
以,两下里就有些僵持。”
其实高一明和孙在田在前堂里已经听了一回,
所以,这件事情,心中倒也明了。
听方一凡这么一话,还就是这个事情,两人便点了点头。
高一明朝孙在田说道:“
孙先生,你难得来一趟,出主意的事情,就不劳你。
我这,已经决定在这里干了,出主意是我的应当应份。
不过,收税这事,你给咱们大老爷说道说道吧,
免得白来一趟。”
孙在田不理睬高一明,而是想了想才道:“
方大人,你可知道,官有两种?”
方一凡摇了摇头。
孙在田道:“
一种是收税安民的官,就是方大人这样的知县;
另一种是管官的官,像知府,巡抚,总督,以及京中各部、寺、监。
所以,州县以上的各级衙门,只治官,不治民。
治民的,就只有州县这一层。”
方一凡若有所悟。
孙在田又道:“
而县官除了收税和缉捕,平时,不直接与平民百姓打交道。
所以,县官与百姓之间,始终还差着一丝丝。
这就是所谓的,皇权不下乡的原因所在。”
方一凡细细地想了一遍,觉得此论甚是明晰,以前他还没有想过这么透彻。
孙在田又道:“
皇权不下乡,那政令要如何实施?
两个途径!
第一,靠衙门里的这些书役胥吏。
这些人,不是朝廷认可的人。
只是官府请的人。
这些人凭什么要为官府干活?
钱和权力。
书吏们,给官府干活,官府给他们工钱;
书吏们给官府干活,官府就要给他们一定的权力。
这就是这些人干活的动力。
第二,政令实施还要靠绅。
绅有乡绅和士绅。
这些人,要么是有功名在身,要么就是本地的望族。
他们读书识字,有什么事情,都是他们出头露面,代表民意。
县里的事情,托他们去办,最省事。
皇权要下乡,只有‘吏’和‘绅’这两个途径,别无他路。
要不然,派一千个县令来,也干不成事。”
方一凡点点头道:“
这就是为什么,这些士绅敢叫板的原因吧。
官总是外地人,绅却是家乡人。
地方士绅才是皇权与百姓之间的主要桥梁。”
孙在田点点头道:“
所以啊。得罪士绅,或者得罪书吏,都是给自己添堵。
这就是为什么,几乎所有的知县,都站在士绅一块。
不站在一块,就会被孤立,就会被挤压。
最后,无非是上官一番训诫,或者直接调离。”
方一凡心知孙在田这是在提醒自己,便点了点头,示意这个后果,他知道。
孙在田便又接着说道:“
知县基本只做两件事情,一是收税;二是安民。
国朝承平日久,考核所有的知县,都逃不出这两条。
可是,这两条,又是对立的。
因为收税必扰民。
税能不收吗?不可能。
朝廷就靠每年八千万两的税银过日子。
抗税,满朝的官员都要喝西北风。
所以,必须收。
不仅要收,每年多派增的税,也得收。
不然就是造反。
所以,尽管每年朝廷都要在增加税银,可是谁敢说高了?
谁要说高了,就先看看自己端的是谁家的碗。吃得是谁家饭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