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1209章 寻求突破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
    第1209章 寻求突破 (第2/2页)

一试。”

    常务副市长杨宇紧接着接上话茬,也出主意道:“我琢磨着,动员那些家底雄厚的企业,让它们拿出自家优质资产,抵押给银行申请贷款,既解决自身资金周转难题,又能给搬迁工作提升进度,一举两得。”

    副市长赵磊点头,表示赞同:“没错,那些资金实力超群的企业,得重点动员,鼓励它们率先启动搬迁,给其他企业树个标杆,带个好头。”

    还有人脑筋一转,另辟蹊径道:“我认为呀,对于那些污染严重、拖后腿的企业,不能手软,得采取强硬措施,明确规定时间,必须搬离绿谷县,进入新的高铁产业园,要是不听话,就直接停止它们的生产活动。这样既守护了绿水青山,又能强力推进搬迁工作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场关乎绿谷县高铁产业园搬迁的会议,开了两个小时。

    最终商讨出的结果是,和商议的差不多。既然省里否定湖阳原先利用土地抵押融资方案,那么现在,一方面,只能让那些资金雄厚的企业,先搬进来,起示范作用;其次,针对那些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,施加必要压力、划定严格界限,让它们必须搬;另一方面,配套出台搬迁补贴、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,帮企业减轻负担,助力它们顺利过渡到新的生产环境,投产后再逐步偿还旧账,实现企业的有序搬迁与产业升级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只不过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格外骨感。

    虽说这套方案理论上不错,实际操作起来,却困难重重。

    一方面,那些有资金实力的企业,大多比较谨慎,他们看的是主机厂蓝天集团的脸色,蓝天集团搬,他们搬才有意义。因此,他们对搬迁一事持观望态度,满心担忧搬迁后的市场前景不明朗,运营成本飙升,因而犹豫不决,不愿轻易迈出关键一步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污染企业虽说面临环保高压,却因资金短缺,又受利益驱使,往往耍起心眼,拖延搬迁进程,甚至无所不用其极,采取各种手段规避监管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大部分企业半年前接到非洲订单后大肆扩张,资金链紧绷,如今根本腾不出资金投入搬迁工作。

    一个半月,转瞬即逝。

    残酷的现实,摆在眼前,仅有七家企业,在那三万亩工业基地破土动工,开始搭建起钢构厂房。

    而这个把月里边,老天爷似乎也给湖阳出难题,连着阴雨绵绵,一下就是半个月,紧邻湖阳城的长江,更是洪水肆虐。

    作为省委常委,市委书记,路北方这些天顾不上喘气,日夜驻守在防护堤上,带着一帮基层干部,盯管涌、护渗水、查隐患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
    当然,路北方也收到搬迁组反馈回来的消息,得知仅有几家进入园区,这如同重锤,狠狠砸在路北方心头。

    看来,像这种规模宏大、难度极高的整个产业链的搬迁行动,仅仅依靠企业的自发力量和市场的无形之手,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,这在一定程度上,必须政府祭出更有力、更精准的 “组合拳”,全方位帮扶企业攻克难关,清除阻力,才能实现一年时间,让绿谷县高铁产业园内的企业,全部搬进“三万”产业园的目标。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